兴隆台区建区30周年系列报道之五 幸福没有“终点站”
- 发布日期:2016-12-13
- 浏览次数:1477
言必行,行必果。
3个棚户区进行改造,7054户居民上楼。
9个社区207栋弃管楼“装修”,5354户居民住上了“新房”。
18个村卫生机构公益性运行,农民享受“放心医疗”。
1500人实名制就业,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……
2015年,兴隆台区45件民生实事“大单”全部兑现,全区提前五年全面建成小康城区。
“让人民生活更美好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。”在“十二五”和“十三五”交汇的时间节点上,兴隆台区的民生举措,是从过去延伸到未来的承诺:保障和改善民生,只有新起点,没有“终点站”。
每年都是新起点
“发展民生事业,没有终点站。我们要不断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,体现发展的温度。”这是兴隆台区执政者的理念,也是执政者的智慧。
30年来,历届区委秉承“为全区人民服务”的建区宗旨,将经济增长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,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,走出了“经济民生”的道路,民生事业每天都是“新起点”。
11月5日,北风凛冽。区第三小学门前的两辆校车陆续装满了学生,向兴隆台方向驶去。
这是2011年,区政府出资500万元,在全省率先统一购置的标准校车投入运行。
这一年,兴隆台区投资3.5亿元,建设三所中小学、转移3000个农村劳动力、建设农垦职工安居房、建设两处公园等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。
校车,温暖了孩子的身,温暖了人民的心。
57岁的刘胜举带着真诚的笑容,邀请记者到他的新居去看看。105平的房子,宽敞明亮,温暖如春。
这是2012年,兴隆台区经济突飞猛进,区政府首先从改善生活质量入手。随着辽河佳苑和兴隆新城的交付使用,全区1400多户低收入家庭搬进温暖的新房。
这一年,区政府一口气开出34件民生大单,包括就业、社保、教育、卫生、城建、住房等六个领域。结果是全部兑现、单单精彩:
——支持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,实现实名制就业22710人,新增私营企业590家、个体工商户3347户。
——投资1.6亿元建设的第二小学,惠及4100名中小学生,全区教育信息化达“教育强区”标准。
——投资2.6亿元,实施城建项目119项,“水韵兴隆”全面启动,新增绿地43万平方米,植树63万株。宜居乡村建设,14个行政村53个自然屯环境焕然一新。
逆境,更能体现执政者民生定力。
2015年,中国经济发展进入“平流层”,把民生放在什么位置,考验着兴隆台区执政的理念。
“民生连着民心,民生连着幸福。经济的坡再陡,民生不能停。”区政府的报告,一下子开出民生大单45项。
这一年,区委区政府勒紧了“裤腰带”,严把“花钱关”,把有限的资金全部用在了民生工程上,45件民生实事全部圆满兑现。
“十二五”期间,区政府民生支出多达45亿元,占财政支出的70%以上。
每项都是硬头货
“民生,要拿实招、使实劲、见实效,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。”原区城建局局长蔡昌松说。
打开“民生台账”,近五年来,区里实施的民生工程,每项都是“硬头货。”
城区美了。投入32亿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,林丰路、盛世大街等6条道路通车,“行”出高标准;实施城中村、旧城区改造项目47个,“住”出高品质;推进“水韵兴隆”、实施螃蟹沟(六零河)整治,一次性规划四个主题公园,“玩”出高质量。
生活好了。“小康路上不能拉下一个人”。区里制定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,发展“楼宇经济”、特色街区、创业基地、培训基地,对零就业家庭和困难家庭实施就业大援助,保证城镇每个家庭都 有就业的人。
工资涨了。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高达95%,养金连续12年上涨,城乡低保每月发放标准超过500元。
身体更棒了。构筑了由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5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核心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,形成“十分钟医疗圈”;农业人口参合率100%,新农合作报销比例由30%上升到60%。
后劲强了。抓好了教育,就是抓住了未来。有钱先可孩子花”,“有事先可教育办”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高标准建成兴隆中学、新世纪小学,扩建兴隆二小,完成了八小整合,承接市第九完全中学,盘锦光正实验学校运营。教育设施全国一流,中小学入学率100%,高中升学率96.01%。
生活顺了。治理网格化、运行智能化、服务便利化、管理精细化,实现“网格全覆盖、诉求全响应。”群众称之为“政府搬到了楼口、服务送到了门口。”
精神足了。“文化民生”活色生香。每个社区(村)一个广场、一支文艺队伍、一个带头人,组建了200支文体团队,文艺晚会,秧歌赛、戏曲赛、书画展、徒步走……百姓成为“节日”的主人,平均每年开展文化活动千余次,专场演出3000多场,送文化、送戏下乡百余次。
“广度扩展,深度开掘,让民生始终跟上时代,体现了执政者的敬民之意、为民之意。”周恩义说。
每天都是幸福的
11月6日,北风刮起。锦兴花园,王小光家里宽敞明亮。他的老母亲正坐在沙发上,惬意地晒着太阳。
2012年9月,盘锦著名棚户区王家荒1000多户农民迁新居,住上了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的好日子。
“我感觉生活也像这住房一样,一下子从只有一层的‘趴趴房’,升到了22层的大楼房。我感到自己每天都是幸福的。”王小光说。
王超对幸福的理解,是因为他有了一份工作,不会因为老伴的透析而欠债了。
他老伴患尿毒症8年,靠每周的四次透析活着。他的退休金才一千多元,日子过得入不敷出。
为了不让低收入者返贫,社区主动服务,通过智能化平台,给他在辽河油田某物业公司找了份园丁的工作。有了固定收入,他们的生活有了奔头。
“授之与鱼,不如授之与渔。”
兴隆台区以增加居民收入是幸福之本的理念,全力为居民就业服务。区三级网格智能化管理平台,具有强大的就业功能,任何人不论是在社区、街道、区市民服务中心,都可以进入就业网络,选职择业。只要你登记,全市岗位可以“一网打尽”,网格员“一管到底”。
近五年来,全区累计完成实名制就业67521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控制在2%以下,低于省、市平均水平。
很多人对幸福的理解是创业。
去年以来,兴隆台区将经济元素与楼宇元素相结合,打造经济、社会、民生的升级版,建成了7个楼宇经济平台,总面积达10.2万平方米,成为群众就业的新渠道。今年前9个月,全区3552个居民成了老板,全区楼宇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。
办事快捷,服务周到,是新形势下群众对幸福的新期待。
“从7月份开始,您就享受低保待遇了。”锦祥社区党总支书记赵立冬走进一位患病的居民家里,说,“您每月都能领到低保金。您的医疗费可以二次报销。”
低保户审批事项,过去要经过社区、街道、区有关部门层层调查审批,最快也得1个半月时间办完,现在到社区网格管理中心综合窗口,19个工作日内就能办结。
全区网格化管理,架起了一张“民生网”、“幸福网”,发展的温度、民生的热度劲力四射。(转自盘锦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