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专题栏目 >健康教育宣传栏

【健康科普】“吃出来”的肝炎——甲肝

一、什么是甲肝?

甲型病毒性肝炎,简称甲肝,是由于甲型肝炎病毒(HAV)感染引起一种急性传染病,以肝脏损害为主,一般潜伏期为15—50天,病程为2—4个月。

 

 

二、甲肝的临床表现有哪些?

甲肝主要以肝损害为主,发病时症状主要有乏力、食欲减退、恶心、呕吐、黄疸等。在我国,成人是主要的发病人群,相较于儿童,成人甲肝发病的临床症状更严重,5岁以下的感染儿童通常没有明显症状,而超过70%的成人患者感染通常是有症状的。甲肝目前尚无特效疗法,一般采用支持治疗。甲肝患者大都预后良好,一般不转为慢性肝炎,是自限性疾病。

三、甲肝是如何传播的?

作为“吃出来”的肝炎,甲肝传播主要通过粪—口途径。

经食物传播: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海产品(牡蛎、毛蚶、蛤类、蟹等)、蔬菜、水果。

经水传播:在粪便和水源管理较差的地方,雨水冲刷致粪便溢出污染水源,常造成甲肝暴发甚至流行。

日常生活接触传播:通过污染的手、食品、用具等直接或间接经口传播。

 

 

四、甲肝的易感人群

人群普遍易感,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。

五、如何确定自己是否感染甲肝?

1、抗体检测:

IgM抗体阳性表明近期感染甲肝。

IgG抗体阳性表明甲肝既往感染或是接种甲肝疫苗,急性期较恢复期IgG抗体滴度,相差4倍以上可以作为甲肝现症感染依据。

2、核酸检测:血液中检测到甲肝病毒RNA表明感染甲肝;粪便检出甲肝病毒RNA阳性表明患者仍具有排毒性。

六、如何预防?

1、接种甲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

接种对象:适龄儿童、常在外就餐人员、食品经营人员、卫生保健人员、大学生、军人等集体生活者、中老年人等。

 

 

 

2、防止病从口入、把好“入口”关!

 

 

饭前便后要洗手、不喝生水、不吃生蔬菜、不吃未洗净的瓜果、不吃未煮熟的食物。

使用公筷,注意餐具卫生,外出就餐尽量使用高温消毒后的餐具。

3、做好环境卫生,消灭苍蝇及其滋生地

 

 

 

编辑:兴隆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
关闭 打印
上一篇: 关于麻疹,这些知识您要掌握
下一篇: 春运流感防控